pdm2.lib.nycu.edu.tw Open in urlscan Pro
140.113.39.61  Public Scan

URL: http://pdm2.lib.nycu.edu.tw/
Submission: On August 05 via api from US — Scanned from DE

Form analysis 1 forms found in the DOM

Name: SearchFormPOST digitalsource.asp

<form action="digitalsource.asp" method="post" name="SearchForm">
  <p>
    <input type="text" name="keywords" id="keywords" onkeyup="claerErrTx()">
    <input type="button" value="搜尋" onclick="Search()" style="margin-left: -103px;">
    <input type="button" value="X" class="clearSBT" onclick="claerSearch();claerErrTx();claerTxt();"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103px;">
  </p>
  <p id="ErrTxt"></p>
  <input name="keys" id="keysIDs" type="hidden">
  <input name="searType" type="hidden" value="Vague">
</form>

Text Content

 * 繁中
 * ENG
 * 日本語

關於布袋戲
◆ 布袋戲藝術大事紀
◆ 江加走與木偶雕刻藝術
◆ 西田社與發起人
◆ 偶的基本製作步驟
◆ 西田社會訊
最新消息

數位典藏
◆ 典藏精選
◆ 典藏資源檢索
老藝人精選
◆ 王炎
◆ 江賜美
◆ 李天祿
◆ 林金鍊
◆ 林添盛
◆ 許王
◆ 黃海岱
◆ 鍾任壁
劇團
◆ 全臺灣
◆ 北部區域
◆ 中部地區
◆ 南部地區
◆ 東部地區
◆ 離島地區
研究應用
◆ 文化資產
◆ 資料調閱申請
數位轉譯
◆ 科技跨界
◆ 電動戲偶
◆ 數位製造戲偶服裝
數位展演



   
 * 關於布袋戲
   
   布袋戲藝術大事紀 江加走與木偶雕刻藝術 西田社與發起人 偶的基本製作步驟 西田社會訊

 * 最新消息
 * 數位典藏
   
   典藏精選 典藏資源檢索

 * 老藝人精選
   
   王炎 江賜美 李天祿 林金鍊 林添盛 許王 黃海岱 鍾任壁

 * 劇團
   
   全臺灣 北部區域 中部地區 南部地區 東部地區 離島地區

 * 研究應用
   
   文化資產 資料調閱申請

 * 數位轉譯
   
   科技跨界 電動戲偶 數位製造戲偶服裝

   
 * 數位展演
 * 



╳




事件日期:



‹
›




霹靂布袋戲「聖石傳說」電影即將在2001年春節上映。


詳細內容


 * 1999
   
   * 霹靂布袋戲「聖石傳說」電影即將在2001年春節上映。
     
     《聖石傳說》(The Legend of The Sacred
     Stone)為臺灣出產的布袋戲電影作品。上映前,共投資三億新臺幣及歷時三年拍攝的特殊創舉,亦為臺灣布袋戲立下一個展新的里程碑。另外,本片開創臺灣企業與臺灣電影相互異業結盟的宣傳方式,堪稱是最佳的示範案例。
     
     第一部登上大螢幕的布袋戲電影《聖石傳說》,1月22日首日上檔在全臺灣締造一千五百五十萬元票房紀錄,打敗好萊塢動畫電影玩具總動員。
     
     大霹靂集團,為了向國際舞臺進軍,耗資新臺幣三億元,把霹靂布袋戲搬上大螢幕,拍攝《聖石傳說》,片中運用3D動畫的特效,展現與新科技結合後的爆破效果。還特地請來臺灣搖滾天王伍佰為電影主題曲作詞作曲並擔任主唱,這曲「稀微的風中」更增添整部片子的凌厲架勢。

 * 1998
   
   * 八月霹靂電視布袋戲《狼城疑雲》正式在國家戲劇院音樂演出
     
     八月霹靂電視布袋戲《狼城疑雲》正式在國家戲劇院音樂廳演出,票房爆滿,應觀眾要求而加演一場。是臺灣新布袋戲正式登上國家戲劇院大廳演出且票房甚佳的一次。

 * 1990
   
   * 中國人民共和國泉州市舉辦第二屆國際偶戲節活動。
     
     10月,中國人民共和國泉州市舉辦第二屆國際偶戲節活動,有關廟美玉泉、臺北小西園等兩個臺灣偶戲團參加,是兩岸首次偶戲交流活動。

 * 1988
   
   * 李天祿和電影導演侯孝賢導演參加義大利貝沙洛影展演出,並至羅馬公演。
     
     八月,李天祿和電影導演侯孝賢導演參加義大利貝沙洛影展演出,並至羅馬公演,除電影得獎外,臺灣布袋戲及李天祿因電影受到國際社會的注意和肯定。李天祿回國後受文建會、新聞局頒獎。十月法國世界偶戲聯盟總會在夏維爾辦「世界木偶戲劇節」,李天祿應邀參加表演並獲大會頒發「傑出藝術獎」,回國後受僑務委員會頒獎。

 * 1985
   
   * -12/19-
     
     
     臺灣大學教授陳金次、李鴻禧、楊維哲等籌組西田社。
     
     12月19日,臺灣大學教授陳金次、李鴻禧、楊維哲等籌組西田社。臺北文化人觀點成立的布袋戲文化社團,對臺灣布袋戲界造成南北影響。
   
   * 第一屆民族藝師薪傳獎
     
     【第一屆民族藝師薪傳獎】布袋戲師李天祿、小西園掌中戲班,皮影戲師張德成,傀儡戲師林讚成獲教育部頒發。

 * 1984
   
   * 文建會舉辦「中韓偶戲觀摩展」。參加團體韓國城皇堂、亦宛然、小西園、新興閣參與演出。
     
     11月
     文建會舉辦「中韓偶戲觀摩展」。參加團體韓國城皇堂、亦宛然、小西園、新興閣參與演出。這是臺灣第一次舉行的跨國性的偶戲觀摩展活動,接著是亞太偶戲觀摩展、再到臺北國際偶戲節,每間隔兩、三
     年,文建會就舉辦一次國際性的偶戲展演活動,也開始向國際社會介紹臺灣的偶戲表演文化藝術。尤其是亦宛然李天祿師徒和小西園許王,更是常常代表臺灣出國表演的布袋戲團。
   
   * 亦宛然前場師傳李天祿、陳錫鍠、李傳燦、林金鍊,開始教授板橋市莒光國小微宛然布袋戲。
     
     9月亦宛然前場師傳李天祿、陳錫鍠、李傳燦、林金鍊,開始教授板橋市莒光國小微宛然布袋戲。是臺灣國中、小學當中,籌組布袋戲訓練班的第一個。對日後臺灣中小學的布袋戲研習、訓練有重大的示範作用。

 * 1982
   
   * -10/10-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辦的文藝季,首次與民間合辦以臺灣民間傳統戲劇為主軸的【民間劇場】活動在臺北市青年公園舉行。
     
     10月10日至10月14日,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辦的文藝季,首次與民間合辦(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以臺灣民間傳統戲劇為主軸的【民間劇場】活動在臺北市青年公園舉行,在當時陳奇祿主委及第三處處長申學庸(後來亦出任主委一職)的支持下,主辦人邱坤良教授(當時任教於文化大學)。這
     
     是臺灣傳統戲劇為官方所正視的轉唳點,此後在臺灣官辦的文化活動中,臺灣『傳統民俗』一直是必要的點綴,而布袋戲、傀儡戲、皮影戲也成為「臺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象徵,而連續在臺北舉辦了五屆的【民間劇場】活動也陸續將臺灣重要的偶戲藝人展現出臺,第三屆【民間劇場】更把臺灣重要的布袋戲各大門派一一展現,造成臺灣學習『傳統布袋戲』的熱潮。(此後連續四年,在青年公園又陸續舉辦了四屆的民間劇場活動,邱坤良於活動後留學法國,後四屆的主辦人是臺大曾永義教授)

 * 1970
   
   * -11/27-
     
     
     電視布袋戲《雲州大儒俠》結束在電視上的播映。
     
     《雲州大儒俠》是由黃俊雄領導的劇團所創造,於臺灣電視公司風靡一時的電視布袋戲,播出期間曾經締造出收視率高達90%以上的紀錄。改編自清代章回小說《野叟曝言》,但由於本書在日治時代被列為禁書,因此黃海岱將小說劇本改編為《忠孝義勇傳》,劇中的主角征日明朝名將文素臣、隨身家僕、做生意的劉大郎等角色,變成為國除奸的儒俠史炎雲、庸兒、言語詼諧的劉三,黃俊雄先生再將史炎雲易名為史豔文。
     
     內容為主角雲州大儒俠史豔文帶領中原群俠對抗藏鏡人等反派人物的故事,著名角色有:史豔文、苦海女神龍、劉三、怪老子、哈買二齒、藏鏡人、秦假仙等。後來,因此劇大受歡迎,結果於1974年6月遭致政府以「影響農工作息」為由下令禁播而收場。但據黃俊雄在2009年的回憶表示:「其實當年沒有真的下令『禁播』,而是停播。因為當時的中國國民黨中央文化工作會主委秦孝儀等人認為臺語劇播出與當時推行國語運動有衝突,要求電視臺審劇本,通過才能拍,但每次送劇本都不過,最後只好停播。」[2]
   * -03/01-
     
     
     由黃俊雄在臺視開始演出《雲州大儒俠》布袋戲。立下電視布袋戲基業。
     
     3月1日起,由黃俊雄在臺視開始演出《雲州大儒俠》布袋戲。立下電視布袋戲基業。史艷文成了當時中小學生心目中的民族英雄。創下臺灣電視開播以來的超高收視率,午間時間看電視黃俊雄的電視布袋戲成為沒有省籍隔閡的全民運動,對當時『國語政策』的推行造成不小的打擊,而為執政當局所不悅,又因午間12時30分至13:00布袋戲播出時間,造成全國性的業務停擺。

 * 1965
   
   * 1962年臺灣電視公司正式開播,第一位被邀請至電視演出布袋戲者為李天祿。
     
     1962年臺灣電視公司正式開播,第一位被邀請至電視演出布袋戲者為李天祿,當初演出的劇碼為《三國志》,但並未激起太大的迴響。真正引發收視熱潮者,為黃俊雄1970年在電視上演的《雲州大儒俠》,劇中的史豔文、藏鏡人、劉三、怪老子、二齒(本名柳春)等等,都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
     
     黃俊雄另一作品《六合三俠傳》,也非常受到歡迎。後來其他電視臺也邀約許多知名戲團演出布袋戲,但都難以撼動黃俊雄霸主的地位。可惜好景不常,由於其節目過於熱門,受到當局的關注,並曾招致指責,認為《雲州大儒俠》造成「兒童逃學,農人廢耕」的不良影響。此外,布袋戲節目的盛行也影響政府當時在推行的「國語政策」。1974年,三家電視臺以「妨害農工正常作息」為名,全面禁播電視布袋戲。1980年代雖然又重新開放電視布袋戲的播放,但盛況已不如從前。

 * 1962
   
   * -10/10-
     
     
     天祿進入臺視演出,為第一位電視演出布袋戲者。
     
     10月10日,臺灣電視公司正式成立。天祿進入臺視演出,為第一位電視演出布袋戲者

 * 1961
   
   * 亦宛然掌中劇團演出之【西遊記】,作為義大利國際木偶節參展影片。
     
     5月,臺灣電影製片廠接受行政院新聞局委託,拍攝亦宛然掌中劇團演出之【西遊記】,作為義大利國際木偶節參展影片

 * 1959
   
   * -07/15-
     
     
     臺灣省政府公佈「改善民間習俗辦法」
     
     7月15日,臺灣省政府公佈「改善民間習俗辦法」,其中︰1.農曆七月普渡統一於七月15日舉行一次。5.祭典日演戲,以當天一天演出為原則。

 * 1958
   
   * -03/31-
     
     
     真五洲掌中劇團黃俊雄與寶偉影業公司合作拍攝的「西遊記」。
     
     3月31日,真五洲掌中劇團黃俊雄與寶偉影業公司合作拍攝的「西遊記」。臺灣第一部布袋戲電影。楊培導演。(海報上標榜︰東南亞第一部木偶卡通臺語巨片;本片獲得美國班上電視臺之榮譽;國語觀眾幻燈字母說明)(陳龍挺注︰為配合電影攝影機,「可能」把八寸長的木偶,改為一尺四寸)(配上音響效果以及中西合璧的音樂錄音帶)

 * 1952
   
   * 黃海岱、鍾任祥、李天祿、王炎、胡金柱、陳深池、盧昆義、盧水土、鄭全明、黃添泉、李土員等紛紛獨立當家,各擅一方。
     
     日據之後,臺灣在有計畫的經營之下,經濟起飛,殖民政府固然攫取暴利,一般百姓的生活水準也相對獲得提昇,逐漸富裕的環境,促成各種娛樂的發展。布袋戲也因此有了相當大的成長,戲班增加,傑出的演師相繼竄起,除了早期來臺的童全、陳婆之外,鍾任秀智、黃馬、許金水、許金木(夢冬)、許天扶等人也都堪稱大家。到日據後期,這些大師的弟子如黃海岱、鍾任祥、李天祿、王炎、胡金柱、陳深池、盧昆義、盧水土、鄭全明、黃添泉、李土員等紛紛獨立當家,各擅一方。
   * -03/14-
     
     
     臺灣省政府民政廳頒佈「改善民俗綱要」並交付各鄉鎮長召開鎮民代表大會研討推行。
     
     3月14日。臺灣省政府民政廳頒佈「改善民俗綱要」並交付各鄉鎮長召開鎮民代表大會研討推行。綱要中規定︰農曆七月普渡統一規定於七月十五當天舉行一次,各寺廟庵觀,以鄉鎮區為單位,一年拜拜一次;平安祭每年於第二期稼檣收穫後舉行一次……,演戲限於選定拜拜日及平安祭日,一年各限一次,每次最多不得超過二天。頒佈後,臺灣民間演戲最旺的七月變成最淡的一季和藝人『放暑假』的日子(華洲園布袋戲林振森言),對臺灣傳統戲劇的打擊非常大,當時更有「貫徹政府政策」的屏東縣長,狗腿到全面禁止農曆七月的演戲活動。

 * 1951
   
   * 布袋戲主戲上演前必須先演二十分鐘的政令宣導戲。
     
     這個時期在布袋戲主戲上演前,都必須先演二十分鐘的政令宣導戲。此時的政治宣傳劇有《女匪幹》、《投奔光明》、《煉獄》等等。
     1951年8月,臺北市郭炎山「愛國劇團」約聘彰化溪湖賴春福,在臺北演出呂訴上編的《女匪幹》(後改稱《羅挹芬失足恨》)。這是布袋戲上演反共抗俄劇的開始。1951年9月下旬,臺北市郭炎山《愛國劇團》演出自編的《葬父記》。該團於數月後解散。
   
   * 大量用歌仔調做後場音樂、唱曲的「歌仔調布袋戲」產生的背景。
     
     大量用歌仔調做後場音樂、唱曲的「歌仔調布袋戲」產生的背景,主要是民國34年以後,北管布袋戲恢復表演,中、南部許多劇團為了競爭打破傳統女性不得上臺的禁忌,紛紛聘請女性歌手擔任後場的主唱。這些女性歌手初期是演唱南管、北管的小曲,後來發覺用歌仔調的唱曲更能吸引觀眾,便改唱歌仔調的唱曲,後場樂師也配合改用歌仔調的樂曲。歌仔調布袋戲只流行於臺灣中、南部一帶,並未大大改變布袋戲的表演風格,而是以女歌手甜美的嗓音吟唱歌仔調的歌曲來取勝。
     
     ■流行區域:漳州、臺灣。
     ■使用樂器或曲調:歌仔調
     ■布袋戲團成員本籍:漳州、臺灣

 * 1950
   
   * 金光布袋戲時期,主要特徵的是戲中各個角色都是超凡入聖的仙角。
     
     主要特徵的是戲中各個角色都是超凡入聖的仙角,武功個個玄妙高強,頗有武俠小說風味,武功最為諱高莫測者常是又醜又髒的老頭,或美若天仙的年輕女郎,角色的名號更是稀奇古怪,如「殺氣大夫子–無常絕」、「三合太空–怪精獨夫子」、「神秘生死俠–怪蜘蛛」、「旋風怪霧人」...,從角色的名字不難想像它內容的荒誕。金光戲另一個特色是後場音樂由歌手主唱,所唱的都是現代歌曲,歌手制度興起,打破了傳統男性獨霸布袋戲臺的慣例,有了女歌手自然也產生了女演師;金光戲的興起,帶動布袋戲團激增。
     
     把金光布袋戲發揚光大者是五洲園的黃俊雄,他改編父親黃海岱「雲州大俠史豔文」原劇本,當年上演時曾經「蟲動武林、驚動萬教」。在民國四五十年間,布袋戲團增加了三四倍。這是布袋戲團有史以來最大的高潮,全省各大城市小鄉
     幾無不有戲院上演布袋戲。西螺新興閣的鍾任祥向李天祿商借吳天來,為其子鍾任壁排戲,編寫出《大俠百草翁》、《斯文怪客》等知名劇目,成為其他戲班競相邀約的排戲先生。
     
     陳明華曾為高雄林園國興閣張清國排過《五爪金鷹》,為雲林隆興閣廖來興排《玉筆鈴聲世外衣》等經典名劇,亦成為熱門的排戲先生。由於排戲先生的出現,也將布袋戲的劇情由劍俠戲推至更為天馬行空、奇幻武俠的境界,後來將之編排的戲稱為「金光戲」(原稱為「金剛戲」)。金光戲至此也盛行於內臺布袋戲,由中南部開始流行,逐漸傳至北部。

 * 1949
   
   * -05/20-
     
     
     臺灣開始實施戒嚴令。
     
     5月20日,臺灣開始實施戒嚴令。
   
   * 改良自漳州,大量取用京劇後場曲樂及戲碼的布袋戲表演方式,便稱為「外江布袋戲」。
     
     改良自漳州,大量取用京劇後場曲樂及戲碼的布袋戲表演方式,便稱為「外江布袋戲」。「外江布袋戲」表演風格最著名的演師是「亦宛然」李天祿,他在年輕時代,便喜歡聆賞來臺的上海京戲班表演,進而參加票房,學習京戲的唱、演、吹、拉各種技巧。而在民國38年代末期,國民政府播遷來臺後,為讓黨、政、軍高級領袖欣賞臺灣地方戲碼,李天祿便積極引進京戲的鑼鼓曲樂與三國戲碼,更大量將京戲的鑼鼓曲牌音樂應用於布袋戲南管、北管的傳統戲碼及新排的劍俠戲、少林拳頭戲中,讓布袋戲涵具京劇的表演風格,並大受歡迎。
     
     ■流派別名:京戲布袋戲
     ■流行區域:漳州、臺灣臺北(李天祿)。
     ■使用樂器或曲調:北管、京劇鑼鼓點
     ■布袋戲團成員本籍:漳州、臺灣臺北

 * 1947
   
   * 布袋戲轉入內臺表演,不再是傳統的「請主」向戲班訂戲,而是觀眾購票入場。
     
     布袋戲轉入內臺表演之後,由於經營的模式迥異於外臺戲,不再是傳統的「請主」向戲班訂戲,而是觀眾購票入場,能否吸引觀眾進戲院看戲,就成為戲院老闆與布袋戲戲班最重要的考量點。
     內臺戲往往在每日表演閉幕前,刻意營造懸疑詭譎的氣氛,引發觀眾的好奇心,進而隔日再來觀賞。
     
     戰後內臺戲盛行劍俠戲或武俠戲(少林戲)的劇碼,如《蕭寶童白蓮劍》、《五美六俠》、《玉聖人大破太華山》、《清宮三百年》等。這些劇本或自行編撰,或改編自香港的武俠小說,「我是山人」的少林寺系列小說即為布袋戲熱門改編的作品。但後來香港武俠小說的來源一度斷絕,觀眾欲罷不能,後續劇情只能由布袋戲的演出者自行編寫。
   
   * 政府禁止外臺戲的演出,許多劇團紛紛轉入戲院內演出。
     
     戰後初期,外臺戲曾短暫繁榮過,但因二二八事件(1947)的發生,政府禁止外臺戲的演出長達一年之久。有鑑於此種情勢,許多劇團紛紛轉入戲院內演出,這類的演出方式稱為內臺戲。在國民政府撤退至臺灣後,對臺灣本島施行嚴格的高壓集權統治,布袋戲被納入政府宣傳的機器之中,成為宣揚反共抗俄思想或宣導政策的媒介之一。

 * 1945
   
   * -08/15-
     
     
     五洲園掌中劇團創始人之一,黃海岱的胞弟程晟死於日本獄中。
     
     8月15日。日本昭和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二次大戰結束。臺灣百戲重振,到處瘋狂。同年,五洲園掌中劇團創始人之一,黃海岱的胞弟程晟死於日本獄中。

 * 1944
   
   * -12/12-
     
     
     楊梅鎮戲院舉行傀儡戲試演會,核准改良的傀儡戲在各地巡演。
     
     12月22日。在楊梅鎮戲院舉行傀儡戲試演會,核准改良的傀儡戲在各地巡演。「皇民化運動」中對布袋戲的改造,間接造成了臺灣布袋戲於戰後在演出內容和演出形式上的改革。

 * 1942
   
   * 臺灣演劇協會在皇民奉公會的指導之下成立,「皇民奉公會」舉行第三次布袋戲試演會。
     
     昭和十七年(1942),8月15日,臺灣演劇協會在皇民奉公會的指導之下成立,黃得時等人的奔波讓七團布袋戲班得以加入協會,「皇民奉公會」舉行第三次布袋戲試演會。核准入會的木偶戲有陳水井的「新國風人形劇團」演出日本古裝劇「月形半平太」,謝得的「小西園人形劇」演出「水戶黃門
     (江戶篇
     )」,得到「臺灣演劇協會」認可,成為該會會員。後來陸續成為「臺灣演劇協會」會員者,尚有虎尾黃海海岱的五洲園、西螺鍾任祥的「新興」、永靖邱金墻「旭勝座」、岡山蘇本地的「東光」、高雄姬文泊的「福光」等五團。此時布袋戲的演出,不論在內容或形式都受到日方嚴格的控管,要求全面的日化,演出題材要以日本的故事或能宣揚武士道、為國盡忠精神的劇情為主,如《水戶黃門》、《鞍馬天狗》等等,故出現了日本造型的戲偶。

 * 1940
   
   * 成立「皇民奉公會」,其下設「娛樂委員會」
     
     成立「皇民奉公會」,其下設「娛樂委員會」, 禁止一切傳統戲劇的演出。這是臺灣第一次布袋戲被禁演事件。

 * 1939
   
   * 臺灣總督府加強推行「皇民化運動」。
     
     昭和十四年,臺灣總督府加強推行「皇民化運動」。

 * 1938
   
   * 禁止傳統戲曲中常使用的鑼鼓、嗩吶等樂器,使布袋戲等傳統戲曲演師的表演大受影響。
     
     臺灣總督府在臺禁止傳統戲曲中常使用的鑼鼓、嗩吶等樂器,使布袋戲等傳統戲曲演師的表演大受影響,一時間傳統戲曲大為蕭條。布袋戲演師或轉業、或歇業。

 * 1937
   
   * 施行禁鼓樂措施,讓臺灣布袋戲的演師或歇業。
     
     日治後期,日方開始推行皇民化政策,並於昭和十二年(1937)施行禁鼓樂措施,讓臺灣布袋戲的演師或歇業,如五洲園黃海岱暫停外臺戲(或稱野臺戲)的演出;或轉行,如亦宛然李天祿轉而經營茶店仔;還有改去中國演出者,如小西園許天扶攜妻兒前往廈門發展。臺灣布袋戲歷經一段慘澹黑暗的時期。
   
   * 皇民化布袋戲因語言文化的隔閡,不被臺灣大眾接受,臺詞雖可用臺語,但要加入日常生活的日語,或用日語說明。
     
     日治時期皇民戲時期1937~1945
     皇民化布袋戲因語言文化的隔閡,不被臺灣大眾接受,臺詞雖可用臺語,但要加入日常生活的日語,或用日語說明。音樂部分則採用西樂或留聲機,與舊時由後場樂師現場演奏,有相當大的不同。舞臺部分也捨棄傳統的木雕彩樓,改用立體化的布景片。這些轉變原是因應政治而生,卻也對臺灣布袋戲日後的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尤以影響了後來金光布袋戲的演出方式,包括音樂、布景等。
     
     「皇民奉公會」時期內、外臺演出並存,皆成為政治宣傳工具。以日語、日本偶、日本配樂演出殖民政府審查過的劇本,如《鞍馬天狗》、《水戶黃門》、《血染燈臺》、《荒木遊廈門》、《櫻花戀》、《猿飛左助》、《怪魔復仇》等,演出時機與場地都由日本當局規定,演戲功能在於宣傳殖民政府的殖民政策與灌輸殖民思想。
     
     較具名氣的劇團戲班,有「哈哈笑」、「亦宛然」、「小滿園」、「龍鳳閣」、「錦華閣」、「瑞興閣」、「楚陽臺」、「華陽臺」、「小西園」、「金泉同」、「錦梨園」、「五洲園」、「玉泉閣」、「全樂閣」、「復興社」、「宛若真」、「協興班」、「新興閣」等戲班。

 * 1932
   
   * -02/04-
     
     
     臺北金泉同布袋戲師鬍鬚全逝於臺灣,享年七十九歲。
     
     臺北金泉同布袋戲師鬍鬚全逝於臺灣,享年七十九歲。可以視為「唐山師父」在臺灣的結束,以及臺灣本土布袋戲文化發展的開始。
     
     陳英芳經營的ΟΚ唱片公司,創始灌製布袋戲「唐朝義」唱片,由臺北名布袋戲團宛若真貓仔水土演唱。(見《臺北文物》第二卷第四期P.93-97〈臺灣流行歌曲的發祥地〉呂訴上撰,1954年1月)

 * 1920
   
   * 黃海岱在籠底戲與古冊戲之外,另闢蹊徑,開始將富有劍俠色彩的章回小說改編為劍俠戲。
     
     黃海岱在籠底戲與古冊戲之外,另闢蹊徑,開始將富有劍俠色彩的章回小說改編為劍俠戲,如《七俠五義》、《小五義》等等。劍俠戲的主角多為江湖好漢,個個身懷絕技,行俠仗義。以武俠戲為主的布袋戲逐漸在民間發展,其與傳統布袋戲主要的不同在於劇情上,多採用清末民初新著的武俠小說,例如《七俠五義》、《小五義》等。因其表現手法重視各種奇特劍招與武功的展現為主,故稱為劍俠布袋戲。著名演師為五州園的黃海岱和新興閣的鍾任祥。

 * 1910
   
   * 陳婆的弟子許金水出師之後,改以北管的戲曲演出南管戲目,逐漸風行於大稻埕,漸而擴及全臺。
     
     陳婆的弟子許金水出師之後,改以北管的戲曲演出南管戲目,逐漸風行於大稻埕,漸而擴及全臺。在演出劇目上,也由原本傳自唐山師傅的古典劇目(稱為籠底戲),逐漸開始改編歷史演義章回小說,如《隋唐演義》、《封神演義》等等。繼俠義小說之後,三國演義、封神榜、羅通掃北等章回小說,紛紛被改編成劇本;這類演義小說強調平民出身的英雄豪傑效忠國家、忠臣烈士除奸鋤惡的故事,最合庶民大眾的口味。又如包公案、施公案等,穿插江湖英雄豪傑協助清官打擊惡勢力,令觀眾有「大快人心」的感受,。臺語古典文學俗稱「古冊」,因此稱為古冊戲或小說戲
     。

 * 1908
   
   * 古典籠底戲時期,戲班稱其師承先輩所傳的單齣戲目為「籠底戲」,有「壓箱絕活」的意涵。
     
     自清代中葉開始,即最早由唐山師父所傳授表演或家傳戲班由大陸傳臺:在中部演出,稍晚,臺北地區也有泉州的南管系統布袋戲;在此同時,中部的鹿港、南部的臺南都藝人傳入南管調或白字仔戲布袋戲,這些唐山老師傅傳下來的劇碼就叫做「籠底戲」或「古輩戲」。
     戲班稱其師承先輩所傳的單齣戲目為「籠底戲」,有「壓箱絕活」的意涵。在南管戲盛行的時代,能精演二十齣以上的籠底戲碼,即為一派名師,亦為當年頭手主演必學的戲齣。
     以北部的陳婆(約1848-1936)和童全(1854-1932)最為著名,號為南管雙璧,並留下「鬍鬚全與貓婆拼命-鬚的奸臣,貓的不仁」的諺語。演出劇本如
     陳婆擅演的南管戲有《回番書》、《養閒堂》、《寶塔記》等齣,童全則擅演《掃秦》、《唐寅磨鏡》、《白扇記》等齣,至今尚為「小西園」、「亦宛然」的籠底戲齣。
   
   * 北管布袋戲,北管又稱「亂彈」,屬於中國北方曲調,除了管絃樂器之外,又加入鑼鼓等打擊樂器,從清代中末葉以後已是臺灣戲曲音樂的主流。
     
     北管又稱「亂彈」,屬於中國北方曲調,除了管絃樂器之外,又加入鑼鼓等打擊樂器,樂聲田亢明亮,熱鬧組獷,從清代中末葉以後已是臺灣戲曲音樂的主流,在流行趨勢下,白字仔戲布袋戲很快地就改以北管為後場樂這時候由北管曲館出身的子弟,所演的布袋戲都採用北管戲本,如「倒銅旗」等,通為「正本戲」,連演「籠底戲」者後場音樂也變為北管樂。
     
     北管布袋戲不只是戲曲音樂熱鬧喧嘩,戲本也以武戲為主,在表演技巧上也有許多創新,如對打殺,一如真人表浪,更加入了飛禽走獸增加趣味性,其中最有名的特技是「跳窗」,即戲偶脫掌從上一層的花窗飛跳出來,落下舞臺能恰到好處撐在演師手上。也因而產生一句俚諺「食老才例(臺語音在)學跳窗」,意謂演師演到老了,才常學北管布袋戲的花招。
     
     除了戲曲音樂、表演技巧的變化外,戲本也有了不同的變化,那就是劇情曲折高潮迭起,於是俠義小說故事大家被改編成劇本,使得布袋戲呈現多采多姿的風貌。
     
     ■流派別名:北派布袋戲、亂彈、漳州布袋戲。
     ■流行區域:漳州、臺灣中南部。
     ■使用樂器或曲調:北管
     ■布袋戲團成員本籍:漳州,臺灣雲林縣。
   
   * 南管布袋戲,北管又稱「亂彈」,屬於中國北方曲調,除了管絃樂器之外,又加入鑼鼓等打擊樂器,從清代中末葉以後已是臺灣戲曲音樂的主流。
     
     在福建地區,擅長文戲的南派布袋戲盛行泉州,音樂採南管樂,唱腔採用南調,表演上則用唐代流傳下來的梨園戲做派。南管布袋戲與泉州流行之劇種同名且型態類似,只不過傳來臺灣之後,有其別名為白字。該戲種相同擅長文戲;戲團發源地盛行於臺灣中部之臺西、麥寮、褒忠、東勢、四湖等地,而盛行地點偏重臺灣北部。
     
     ■流派別名:南派布袋戲、白字、泉州布袋戲。
     ■流行區域:泉州、臺灣北部。
     ■使用樂器或曲調:南管
     ■布袋戲團成員本籍:泉州、臺灣雲林縣。
   
   * 潮調布袋戲,源自中國福建、詔安一帶,傳入臺灣後以中南部為主,雲林、臺南、高雄等地。
     
     潮調源自中國福建、詔安一帶,傳入臺灣後以中南部為主,雲林、臺南、高雄等地。潮調布袋戲」之所以稱「潮調」,主要是以所使用的後場音樂、腔調、戲路與他種掌中戲有別而分別之。其曲風柔順帶有滄桑之感,與道士作功德的音樂相近,故有時亦稱為「司公調」。雲林西螺鍾任祥家族擅長以文戲為主。
     
     ■流派別名:潮州布袋戲
     ■流行區域:廣東潮州、漳州東山等閩粵交接。
     ■使用樂器或曲調:廣東潮調
     ■布袋戲團成員本籍:廣東、閩粵交接。



 * 尪
   
   仔
   
   話
   
   乾
   
   坤

 * - 十指弄成百萬兵,十指搖動古今事 -
   

- What's News -


最新消息

 * 
 * - 2020/10/15 -
   
   
   西田社布袋戲社藏文物捐贈,交大接續傳承保存與創新臺灣文化,擘劃傳統藝術文化資產新藍圖!
   
   國立交通大學為推動布袋戲文化在臺灣健全發展,並善盡大學社會責任、賡續聯合國教科文組職永續發展目標,訂於10月15日舉辦「記憶˙技藝˙再現」西田社布袋戲社藏文物捐贈記者會。...

 * 
 * - 2020/06/23 -
   
   
   交大以博物館專業自許,為臺灣傳統布袋戲文化資產善盡大學社會責任。
   
   在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捐贈給交大的文物中,工作團隊整理其中的影音資料發現西田社三位發起人之一的臺大數學系陳金次教授接受當年華視新聞雜誌專訪,談及他對布袋戲偶的點滴心情...

- What's News -


數位展演


西田社

- VR虛擬實境 -

進入參觀

- Puppet carving art -


木偶雕刻藝術

古典布袋戲所使用的戲偶,造型典雅優美,是閩南漢文化極為珍貴的民間藝術品。一個古典布袋戲偶頭的雕刻,是需要經過選材、精雕、磨平、打亮、上漆、繪臉的步驟才能完成。典型的花園派雕製過程是:先將樟木鋸成木頭偶頭面積大小的木坯,然後在預定面部的...《了解更多》

- About Puppets -


關於布袋戲

 * 布袋戲藝術大事紀
 * 江加走與木偶雕刻藝術
 * 西田社與發起人
 * 偶的基本製作步驟
 * 西田社會訊

- Old Artists -


老藝人精選

 * 王炎
 * 江賜美
 * 李天祿
 * 林金鍊
 * 林添盛
 * 許王
 * 黃海岱
 * 鍾任壁

- Collections -


數位典藏

 * 典藏精選
 * 典藏資源檢索

- Troupe -


劇團

 * 北部區域
 * 中部地區
 * 南部地區
 * 東部地區
 * 離島地區

首頁 關於布袋戲 最新消息 數位典藏 老藝人精選 劇團
 * 陽明校區
 * 地址:112304 台北市北投區立農街2段155號
 * 電話:+886-2-2826-7000

 * 交大校區
 * 地址:300093 新竹市東區大學路1001號
 * 電話:+886-3-571-2121

© 2021 國立陽明交大布袋戲博物館版權所有

⇡